广福禅寺,古名广福教寺,座落在江苏海安县城东北首,俗称东寺。据地方史料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朝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主其事者为鄂公尉迟恭之子,曾于江北镇守海防的尉迟宝林将军。
昔日庙宇占地18亩,有殿、楼、厢房、僧舍等建筑群约300余间,寺僧数十人。常年梵音嘹亮,香火旺盛,十方信徒及文人雅士多来此参拜、瞻仰。当时,它与西街的诋树禅寺(即西寺)并列为泰州东乡两座著名的古刹丛林。
山门向南,门额为白矾石馏金字,镌“广福禅寺”欧体楷书。进大门,两侧栅栏内塑立着威猛的哼哈二将。
第二进殿宇为天王殿。中央面南供弥勒佛,北面供韦驮护法神,两厢端坐高大雄伟的四大天王,寓“风调雨顺”之意。
由天王殿至第三进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铺有白石甬道。天井内有古代大银杏树一棵,三层宝鼎一座。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九间,一排走廊贯通前后,终日晨钟暮鼓、青馨红鱼,四众弟子纷至沓来。
大雄宝殿为飞檐翘角的双层大屋顶,梁椽结构紧密,高挑八角。下端殿房呈正方,占地250余平方米,殿中有圆木大柱12根,柱底均用白石鼓支垫。视其全貌,乃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考有关资料,此殿系宋景定年间初建,清康熙年间重建,至今已经历了300多年风雨。
正殿中央供奉三世如来。殿两侧塑十八罗汉金像,神态各异,造型逼真。如来巨佛上方,悬来红匾额一块,题“大哉世尊”四字,铁划银钩,丰腴饱满,为清代石人所书。两边抱柱上,挂有南通张啬公(謇)撰写的楹联一副。
如来背后,有大型“海岛观音”立体雕塑群。当中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赤足立干鳌鱼头上,四周有云气拔浪腾空而起,氤氲缭绕,九曲盘旋。上面尊惟妙惟肖的仙佛塑像,分列于海岛各处,装金贴翠,光彩耀人。
正殿后面是藏经楼,有碑石刻记为里中名贤陆舜(字吴洲,清康熙浙江学政)所修建。楼上悬“法弘震旦”巨匾,除存放珍贵的经书外,收藏名人字画颇多。
东侧建筑群为方丈室、客堂、佛堂、小楼、精舍(供十方施主游息)及香积厨、砻米房、菜园等。一路上曲槛画廊,花木扶疏,确为佛门修行的幽静所在。
方丈室迎面有白底黑字横匾,大书“方丈”二字,字体造型奇特,笔力恣肆,出自本邑名书法定陆澍(柳城)先生之手。据传镇江焦山寺曾两次派人前来仿制。小楼与精舍布置典雅,内有明末四公子之一如皋冒辟疆、南通大书法定尤金辉、清代状元夏同和等名人题写的对联数副。如:“古人有买山而隐者;和尚其出家之雄乎”、“高阁凉飞花外雨;珠帘低掩佛前灯”等,皆属书法佳作。
寺西部多为僧室,与原江苏省省长韩公紫石家的“息园”相邻。当年,高僧妙一、广衍、戒心、珠林等法师,曾先后于此寺院住持过。
广福禅寺,作为苏北的一方名刹,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佛教文化,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但由于历代战事频仍,加之后来运动不断,使寺庙的建筑与佛像屡遭毁坏。至今,除大雄宝殿仍幸存于县中校园内而外,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他们积极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海安县人民政府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和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决定重建广福禅寺,并着手进行筹建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现确定将重建庙址选在镇北郊的凤山地带。这里为海安城镇规划中的百亩园林景区,景色秀丽,环境幽静,原海安闻名的“三塘十景”之一——“凤山朝霞”即在此处。昔日山上曾建有玉山禅院,作为今文物保护单位的爱国民主人士韩紫石先生墓,亦傍凤山而立,规划专家认为,该地段当是海安难得的风山水宝地。
广福禅寺规划占地20余亩,将按照原庙的规模与风貌重建。一次设计,分步施工,计划用五至七年左右的时间全部建成。
为及早完成重建海安广福禅寺的圣业,我们恳望得到各方有识之士的支持,并热忱地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广结善缘,共尽虔诚之心。愿寺庙弘扬佛法,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