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发表时间:2017-11-06 14:28 佛教音乐是指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其形式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声乐主要有1独唱,由维那担任。2领唱和齐唱结合,即由维那唱上句,僧众唱下句。3齐唱。4轮唱。 声乐曲调的格式主要有四种: 即赞、偈、咒,白。赞,用于颂赞佛之功德,如: 《三宝赞》、《香赞》等,其词多为长短句的诗。偈,用于颂扬佛教教义,如: 《业偈》、《沐浴偈》等,其词有四、五、六、七和九句的句式。在曲调上,除了用上下对句外,一般常以四句为一乐段。咒,是密语或真言,如: 《洒净真言》等,其词的格式变化甚多,曲调比较活泼。白,除直白外,其它如梵白、书声白、书梵白、道腔白等都带有音乐旋律,与散板吟唱,十分相似。 器乐主要演奏曲牌,各地所用曲牌又不尽相同,江苏地区用《十番鼓》。 佛教常见的主要仪式有早课、晚课、佛诞、祝仪、忏仪、放焰口及水陆法会( 水陆道场)、戒坛仪式等。其中禅门日诵是比丘每日早晚必做的功课。放焰口和水陆法会规模较大,费时较长,有的还有情节内容,其音乐和舞蹈、诵白的结合,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音乐旋律有的庄重,有的活泼,有的凄厉,有的热情,随仪式发展而变化。如放焰口,据传有九板十三腔,完全不同的唱腔旋律有几十种,因此,放焰口的音乐结构实际上相当于一出音乐清唱剧。水陆法会的规模很大,主要盛行江浙一带和台湾等地。 演奏使用的乐器,自明代起,在早晚课诵、祝圣等宗教仪式中,著名寺院都较统一,即只用经书中称之为法器的打击乐器,如磬、木鱼、铃、铪、钟、鼓等。在其它佛教仪式中,特别是民同应赴的佛事仪成,各地应用乐器不尽相同,各有地方特色。除打由乐器外,吹管乐器有管子、笛、唢呐、箫、螺号、昭君等,也有采用丝弦乐器的。 佛教音乐对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的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谐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有、另外,崇奉佛教的音乐家和民间音乐艺人,还创作过不少宣传佛家思想的非宗教仪式所用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如琴曲《普庵咒》,说唱音乐《宣卷》、《宝卷》等。 南通佛门多系禅宗和净土,佛教音乐传统悠久。以广教寺、天宁寺为例:早课使用的赞偈曲有《宝鼎赞》,《楞严神咒》、《十小咒》、《大悲咒》、《心经》、《祝愿偈》、《十大愿王》、《三皈依》、《韦驮赞》(其中《宝鼎赞》在初一、月半时使用)。 晚课礼佛有《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仪》、《祝愿偈》、《净土文》、《普贤警众偈》、《三皈依》、《伽蓝赞》。 普佛(延生普佛、往生普佛): 1.延生普佛唱颂赞偈: 《戒定真香》、《忏悔文》、《药师赞》、《回向》、《拜愿》、《三皈依》、《宣疏》、《送圣功德赞》。 2.往生普佛唱颂赞偈: 《戒定真香》、《阿弥陀佛》、《弥陀赞》、《回向》、《拜愿》、《三皈依》、《宣疏》、《送圣功德赞》。 焰口: 在寺内演奏法器不用吹管乐器,而用档子、铃子、木鱼、引磬、钟鼓、平鼓、杵、错、曼陀罗、抚尺、如意、唱钟。 文焰口: 先吹《玉富荣》(笛管),到焰口登宝座时用笛管吹《傍妆台》到“志心信礼”时,用笛子吹《三番阳》到“启告十方”后,吹《梅花三弄》。 农村佛事除打击乐法器外,可增丝竹乐器、吹管乐器: 笙、箫、管、笛、琵爸、三弦、文二胡、三胡、京胡、班鼓、月琴等。 南通地区还有三令: 《哪吒令》、《将军令》、《得胜令》。四景; 《春》、《夏》、《秋》、《冬》.《四合如意》(演奏时,有笙独奏,双笛演奏,双唢呐演奏及丝竹演奏等)。 使用其它的曲目,有《上寿》、<五娘教子》、《庞眉老》、《三么多》、《进花园》、《回首》、《佛法借三宝》、《天朝撕判》、《虎将钦臣》、《欢喜地》、《献供够鼓》、《闹场头》、《摘栗子》、《五牌子》、《江二水》、《罗七片》、《珍珠创挂帘》、《一合八宝塔》、《鹤舌宝塔》、《堆宝塔》, 以上由乐除用于焰口吹打外,请佛、上香、申文疏等也可演奏,无定式。 南通佛教音乐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与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不断地吸收、融合,形成了南通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且涌现了不少的艺术人才,昔日狼山七房之一的准提庵的默之法师就十分精于古琴的演奏,与南通地方的艺术家常有切碰交流。 南通市佛教音乐曾参加过由市文化部门组织的交流,建国初曾和道教组织联合演出。目前,南通佛寺精于艺技的僧人渐少,广教寺能演奏民乐、管弦乐的法师只有静观、俊如、心智等为数不多的僧人。 南通市能举办大型“水陆法会”的寺庙,目前只有如皋定慧寺。民间亦有《宝卷》的形式流传,江阴、靖江一带昔有民间艺人传唱“大圣菩萨”的《大圣宝卷》多部,当地文化部门曾作整理、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