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三皈五戒菩萨戒法会|讲戒发表时间:2020-11-04 13:07 2020年11月2日(庚子九月十七),观音山太平禅寺讽经所,报名参加三皈、五戒、菩薩戒法會众多在家居士恭迎文定大和尚为大家讲戒。 三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在佛教中,学佛需要遵守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五戒是成无上菩提的基础,也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五戒即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也是做人的准则,虽然其规范与世间道德很接近,但是佛弟子修行根本为三皈五戒,而非世间规则,切忌以世间善法的要求代替了佛法的规则。五戒的道理虽然道理简单,意义却非常深远。五戒的究竟处,是了生脱死的正因,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皈依的佛弟子,因缘成熟时,都应受持五戒。 浅说五戒的戒相 第一、不杀生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皆然。 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不杀生戒正制的是不杀人,兼制不杀一切众生,以杀人为重,杀旁生异类为轻。 不杀生戒是维护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的一个前提,佛弟子亦可由持不杀生戒来培植慈悲、仁爱之心。 第二、不偷盗 钱财是众生的外命,不偷盗戒是针对财物来制定的。偷盗有很多种,例如假公济私、顺手牵羊、偷漏国税等等,概括来说就是明知是他人的财物,却以不正当的手段故意将它占为已有,这样子叫偷盗。 如果这些财物是国家的、单位的、老板的,自己随便占用、浪费、挥霍,这其实也都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报。福报是积来的、修来的,佛弟子修行佛法,不仅不能偷盗他人之物,更应将自己的东西布施给三宝以及需要帮助的人,在在处处积福、培福,从而广结善缘,增长福慧。 第三、不邪淫 除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 邪淫的范围,不仅是不与夫妇以外的男女发生关系,即使夫妻之间,亦有非时、非地、非处、非器的限制需要遵守。 第四、不妄语 凡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等皆为妄语。 妄语不但欺人伤害别人,也是自欺伤害自己。佛陀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语戒,教导我们说话要诚实,不可以因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不可以因嗔恨对方而粗言恶语,破口大骂;不可以因妒忌别人而挑拨离间,妄言中伤。 第五、不饮酒 酒,指所有迷乱人心的东西,酒除了液体之外还有固体的。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酒的本身,并无罪恶,因为饮酒之后可能造成罪恶,为了遮止因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所以不饮酒。 受持五戒的意义 戒为续佛慧命之所依 戒为修学佛法之基础 戒为解脱轮回之根本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受戒是守法、是保护,受戒可以增加功德、福慧,持戒可以断除烦恼习气,能够认识、受持五戒的人,享有真正的自由。 戒是防止义,能防非止恶。刚刚学佛的人,一听到戒,可能会担心害怕,“做不到怎么办?”“犯戒了怎么办?”“受戒后,会不会不自由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接踵而来,促使自己认为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进而不敢受戒。 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后不再造,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则会渐渐沉沦三涂恶道。 如何受持五戒 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三皈、五戒可参加正法道场举行的“三皈五戒法会”,礼请大德法师证盟,传授戒体。 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大智度论》中有言:“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在家居士如果暂时不能受全五戒,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戒分批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因缘成熟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增上菩提。 关于受持五戒,其戒条戒相、开遮持犯等细分起来有诸多规范,限于篇幅略说如上,欲深入学习,仍需找寻相关书籍及高僧大德开示,以便更好地持戒。 受持五戒的功德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我们发心受持五戒,诸佛称赞,龙天守护,功德不可思议。持戒功德,远胜神通。即使是只能受持一戒,清净不犯,其功德亦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持了五戒的人,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烦恼与凶险。每持一戒,即有五位护法神,随身保护,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护法神,随身保护,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云: 自己不杀生,又能劝导他人不杀生,来生必得长寿的果报; 自己不偷盗,又能善说法要,令闻法的人,改变偷盗的行为,来生必得富饶,拥有无量财宝的福德; 自己断淫,又能教人断淫,或劝人尚节守礼不邪淫,来生必然相貌端正,庄严无比; 自己不妄语,又能说服他人,止息妄语,敬信三宝,来生必得善名远播,人所称赞的福报; 自己不饮酒,正智明了,又能说法利生,教人不饮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来生必然聪明大智,人所敬信。 五戒是小乘戒,是尽形寿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应于一生受持,若命终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即时消夫,但一生受持五戒之功德亦然存在,若精进勤修佛法,可证成阿罗汉果(梵语arhat)。 菩萨戒 菩萨戒是大乘之戒,是尽未来际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是直到成佛而不失,菩萨是因,佛为果,欲成佛必须受菩萨戒,因而行菩萨道,菩萨道圆满即佛道圆满。 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千佛皆受菩萨戒而成佛,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诸佛,无一不是由受菩萨戒而得成佛。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菩萨戒乃人天之正音,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也是在家菩萨自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最高乘戒。 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