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声佛事,供养利人天 略论松纯长老对中国梵呗音乐的贡献发表时间:2021-03-10 08:47 文定 一、什么是梵呗 一提到梵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寺院僧人做佛事法会时所咏唱的声音,这种说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大多数人恐怕并不了解梵呗的来源及其深远意义。不错,梵呗就是佛门弟子,尤其是出家众歌颂佛功德的声音。广义而言,从一心至诚的唱颂到欢喜虔诚的伎乐供养,皆属梵呗的范畴。 梵呗的演唱有别于世间的歌曲,《长阿含经》中记载:言声须具足五种清静,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澈,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所以,微妙清静的梵音必须是从清静心、慈悲心中流露出来,在僧团进行的朝暮课诵和日常的佛事活动中,我们常常要求僧人唱诵时要具备慈悲音、喜舍音、清静音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在音声佛事中起到和雅、庄重、正直、清澈、周遍远闻的力用,让人一闻之下即油然生起一种希有难得的恭敬心,从而对佛法产生信心。 二、梵呗的起源 梵呗的起源当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时代,梵是印度语“梵览摩”的略称,其大意为清静、寂静、离俗之意。本意为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梵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在印度传统的宗教看来,梵即是永恒的宇宙,也就是大自然的代名词,呗则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其意专指赞颂或歌咏,众所周知印度人民向来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名族,在《四吠陀典》中有大量的偈颂,早期的婆罗门在载歌载舞中咏唱偈颂,用以赞颂梵天的功德,我理解这应该就是最早的梵呗了。 我曾有幸随团参观过印度佛教的八大圣地,在瓦拉纳西的恒河岸边观摩过恒河祭祀的表演,印度教徒们手敲鼓钹,高声咏唱,其音悠长高亢,亦曾有过这莫非就是印度古老梵呗的演绎和传承的想法。 自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来,在结集佛经的时候,也不乏大量的赞偈出现,僧侣们在背诵或吟唱赞偈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沿用他们固有的地域文化,从而自然而然地沿用原有的梵呗韵律来吟诵赞偈。所以梵呗就是佛弟子们以短偈形式赞颂佛菩萨功德的一种形式,也是佛弟子们修行的一种重要法门,其主要目的是用来赞佛,在赞佛的同时,也起到化育世俗人心的作用,引导更多的人对佛菩萨产生恭敬心和欣慕心。 三、中国梵呗的起源与发展 佛教自东汉孝明帝时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水**融,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而流行于古印度梵呗音乐也随之传入中国,并经历了大体相同的演变过程。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东来初弘时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时代的华化及多样化接驳;三、唐宋的繁华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后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佛教梵呗在印度时甚盛,梁慧皎《高僧传》载鸠摩罗什语:“天竺国俗,甚重文创,其宫商体韵以人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教传入中国后,一部分天竺梵乐也随之传入,因为“既成僧伽,便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则有梵呗之需”。但当时在中国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宋赞宁《高僧传·读诵篇》论曰:“原夫经传震旦,夹意汉庭,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康会,扬曲韵以讽通”。因而中国梵呗奉竺法兰和康僧会为南北两派的祖师。 三国时,中国的佛教徒尤其是僧团内部逐渐注意到“梵音重复,汉语单夺,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促,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的矛盾,并开始创作中国化的佛曲。 中国佛教梵呗艺术相传起源于三国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游渔山听到空中梵音缭绕,深受感动,加之他深通音律,乃撰文制音,录为梵呗,陈思王曹植的“渔山制梵”有感应神奇的一面,但其中亦含有若干史实性因素。因此,汉传佛教尊曹植为中国佛教梵呗的创始人也不无道理,并且说他在熟解梵音的基础上多有创作:“创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慧皎《高僧传·经师篇》),据此可见他恐怕确实是梵呗华化的关键人物和过渡性人物。 到了唐代,佛曲大盛,俗讲风行,朝廷耽于梵呗(佛曲),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四、中国梵呗的流派 中国梵呗音乐实际上从唐时便有了南北之分,从内容和形式上,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颂扬佛菩萨功德,或超荐饿鬼等寒林界内受苦众生的,这一类可称为法事音乐或庙堂音乐;另一类主要是唱给现实对象中的佛弟子或俗人听的,前者包括佛教仪轨如佛诞、传戒、朝暮课诵、道场经忏等仪轨中所用的赞偈,这一类梵呗音乐一般渊源古远且代代相传,不容更易,具有绝对的圣神性,他的使用场合与传授方式的特殊性,使这部分音乐成为我国古典音乐中最珍贵的“活化石”。后者则与各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呈现出:“地分郑卫,声疼参差”;“神州一境,声类既各不同”(唐道宣《续高僧传》)的状态,如陕北农村中流传的“劝善”,南方民间流传的“散花”,“叹骷髅”等等。 庙堂佛乐(法事音乐)有赞、偈、咒、诵等多种表现形式,“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曲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慧皎《高僧传·经师篇》)。赞类音乐典雅舒缓,起伏跌宕,如“四大祝延”,“八大赞”等,转读类则旋律性不强,常以一个旋律短句作链式的反复进行,如各类经咒的念颂及称扬佛号等。 赞体歌词有六句八句的差别,六句赞由长短句二十九字组成,如《炉香赞》等,八句赞由长短句四十八字组成,如《三宝赞》等 。中国佛教僧团对梵呗音乐的功能性认识,即认为梵呗音乐的目的在于“宣唱法理,开导众心”(慧皎《高僧传·唱导篇》),是“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也”(唐道宣《续高僧传·杂科古律篇》),决定了梵呗音乐的美学观念,以静、远、肃穆、平和为高,反对“淫音婉娈,娇弄颇繁”。梵呗中所使用的法器(乐器)多达数十种,但当今汉传佛教寺院在一般性佛事活动中,则仅用敲击乐器(法器),以钟鼓、引磬、木鱼、铛、铪为主,取其清澈静穆的效果。但现在有很多寺院在举办大型法会的时候,如《水陆法会》、《瑜伽焰口》中,为迎合部分信众的喜好而夹杂了一些管弦丝竹类乐器,形成了世俗化的佛乐风气,为传统佛教继承者们所反对。 五、当代梵呗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梵呗音乐大多无谱,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之间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在传唱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走样,甚至出现黄腔野调的过患,尤其是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多次法难,决定了部分传统梵呗音乐的缺失或走样(跑调)。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赖以政策之英明,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在复兴道场,加强寺院基本建设的同时,佛教梵呗音乐的弘扬固然也不可或缺,于是乎,对佛教梵呗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的工作也得到了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大德们的重视,同时也得到国家文化部门和各级佛协的重视,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六、常州天宁梵呗圭臬天下 在传承与弘扬梵呗音乐的过程中,常州天宁寺的唱念功夫可谓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常州天宁寺是一座始建于唐贞观和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的古刹,)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规模宏大,素有“东南第一丛林”、“一郡梵刹之冠”的称誉,与镇江金山江天禅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并称“禅宗东南四大丛林”,然此冠盖东南,享誉中外的丛林寺院,也屡经兴废,沧桑嬗变。 恩师松纯长老自1946年就在天宁寺参学,“文革”期间天宁寺又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恩师也曾一度被迫离开寺院。上世纪初,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恩师返回天宁寺,积极响应政府的宗教政策,肩担复兴丛林的大任。在长老沫雨栉风,披星戴月历经三十余年的努力,天宁古刹再现辉煌,并随着神州第一塔——天宁宝塔的完美落成,使天宁寺的规模、形象、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历史。 在复兴古刹的同时,恩师深知重振宗风,不仅仅是要抓基本建设,修建殿宇,再造金身固然重要,但人才的培养则更为迫切,这涉及到法运的延续和传承问题,为此,他老人家高瞻远瞩,以深邃的智慧力谋划未来,以禅教并重、规范传戒、创办学院,整理梵呗等方式大力培养人才,并在历代遵循的丛林规约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使天宁寺古刹“东南第一丛林”的美誉,得到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波及海内外。 恩师特别重视梵呗的规范化与传承,因为,自唐代起,由于传授者不同,梵呗的风格形成了以北京智化寺为代表的北派和以常州天宁寺为代表的南派,但到了近代,北派梵呗逐渐失传及至销声匿迹,汉传佛教寺院基本统一于南派梵呗,也就是以天宁寺的唱念为标准,教内一直流传有“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天宁寺的唱念盖三江”的说法。由此可见天宁寺的唱念一直为天下丛林所遵。基于此,长老对天宁寺唱念的整理和传唱特别重视,多年来亲力亲为地教授弟子唱念,矢志不渝地将复兴与传承梵呗事业作为复兴整个天宁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培养了大量具有实力的优秀唱念人才。 纵观长老的一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以来,他老人家除就寺院的修葺、完善、扩建、管理等方面拥有绝对的不可替代的功绩外,仅就梵呗的挖掘、整理、传授方面就可圈可点,归纳下来大致可有以下几点贡献: 一是保护传统资源,努力回复天宁梵呗的原始风貌。近现代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天宁梵呗的唱诵水平曾一度出现下滑态势。但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长老住持天宁寺以来,对受到破坏的天宁梵呗原始资料,动用了一切力量予以广泛的搜集、整理,并邀约散居各处的天宁遗老回归天宁寺,成立天宁寺梵呗唱诵团,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大的成效,使天宁梵呗回归到原汁原味如理如法的境界中来,大大地阻止了天宁梵呗的进一步下滑的态势,起到了起死回生的效果。在长老的努力下,天宁梵呗回复元气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各类活动能沿着传统的烙印正常开展,有效避免了梵呗音乐流于世俗化的弊端。 1990年10月,天宁梵呗团应邀赴京参加首届“中国佛道教音乐周”演出,获得各方面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出版了《天宁禅寺唱诵》。由此为再现天宁梵呗的标准版,为天宁梵呗的继往开来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审时度势,及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努力阐明梵呗在整个佛教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梵呗是佛教活动中赞颂佛的声乐作品。天宁寺梵呗唱诵的音乐风格哀婉清逸,具有佛教音乐的鲜明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风味,是汉唐以来佛教音乐逐渐汉化的有力见证,它的存在对于认识、了解汉传佛教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形式的衍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至今,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及美国等地佛教寺院仍以天宁寺梵呗唱诵为正宗。2008年,经恩师松老四方唱缘的不懈努力之下,天宁寺梵呗唱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恩师松纯长老荣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三是拓展梵呗音乐的传播途径,使天宁寺梵呗能让更多的信教群众和普通百姓接受,梵呗音乐走入寻常百姓家,有助于陶冶情操,享受精神资粮,提升精神境界。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让更多的教内教外人士接受、熟悉和重视梵呗音乐,那么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才会有群众基础,才能做到持之以恒。为此,恩师十分重视天宁梵呗的传播,尽最大可能运用多种形式让梵呗由寺院走向寺外,从僧团走向寻常信众,极大地扩散了梵呗音乐的影响力,使普通百姓都能接触高雅庄严的梵呗,感受到梵呗音乐所带来的荡涤心灵的艺术享受。 2007年,在恩师的主持下,天宁禅寺正式出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梵呗唱诵·华严子母》CD光盘,面向社会发行。此外天宁梵呗团也主动接轨社会,走出寺外开展各种类型的演出,此类活动很有效地让社会大众和信教群众增加了对佛教梵呗艺术的了解和兴趣。2012年,在恩师的主导下,《天宁寺梵呗研究》一书出版,该书最大可能地收集了有关于梵呗知识的历史史料和当前态势,填补了梵呗研究史上的空白。恩师不畏年迈体弱,在耄耋之年犹亲自着手主持天宁寺文化系列丛书的编撰和出版工作,以“文字、图像、乐谱、音像”四大部向世人全面展示天宁禅寺蕴含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为天宁禅寺所传承和弘扬的的多元佛教文化,影响教内,泽被十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结语 2017年8月18日,恩师所作皆办,化缘已尽,于天宁禅寺达摩阁安详示寂,斗转星移,光阴荏苒,不知不觉恩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三年来,天宁禅寺由于他老人家生前奠定的坚实基础,在廓尘大和尚的带领下,秉承老和尚遗愿,锐意进取,各项事业均得到长足的健康有序多的发展。千年古刹,后继有人,自不负老和尚一生呕心沥血,为法忘身的悲智宏愿,相信老和尚能含笑常寂光中了。 斯人虽去,松风长拂,纯音不绝,恩师殚精竭虑为法忘躯的精神及谆谆教诲,必将激励我等后学,为荷担如来家业,为弘扬梵呗艺术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